自2014年海爾集團總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后,2015年海爾就將重點放在了加快孵化“小微”企業上。所謂小微,即鼓勵全員成為創客,海爾變身為平臺,成為創客作品的集中展示地。
今年初,海爾平臺上已有183個“小微生態圈”,6萬名員工在上面“創業”……作為傳統企業中的領軍者,海爾一路走到今天,其持續向上的軌跡,能否成為摸索中的中國企業的一個路標?由張瑞敏一手打造的“海爾模式”,能不能成為中國企業轉型的一種典范?
本次復旦文匯管理圓桌論壇上,三位管理學專家分享了各自的觀點。
我們應該向海爾轉型學習什么?
黃麗華:我覺得主要有三點。
第一,“硬件+軟件+互聯+用戶”的四層疊加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產品系統,再拓展開去,則可以形成一個產品生態體系。僅以冰箱為例,這一個產品就可以互聯許多產業,如電子商務、各類食物的供應商、電視、廣播等等,形成一個為用戶服務的生態體系。
第二,用戶思維。從“客戶”到“用戶”,這是一個本質上的轉變?!坝脩羲季S”的本質是,當我們在設計產品時,其實是在設計用戶的使用場景,是站在用戶角度上去了解他們的需求,去與他們互動,并且給用戶賦權、賦能,給用戶一個平臺去表達他們的情緒和需求。這樣,企業才有可能基于用戶的需求快速迭代,不斷擴充產品線。
第三,以團隊為核心的組織運行機制。如今市場變化太快,能否快速響應市場,取決于企業團隊是否快速高效。有人認為,今天的國有企業做互聯網很難成功,為什么?是機制沒有給團隊賦予足夠的權力,使之能快速響應市場。
互聯網企業基本上都是團隊化運作,產品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快速更新、升級,這種速度和效率,在國企現有的運營模式下很難做到。這一點,海爾的組織運行機制有可學習之處。如何把僵硬的組織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,而有機體里的細胞則是一個個的小團隊———給小團隊賦權賦能,使其充分發揮潛力和能量,是很多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蘇勇:管理學一直有這樣一句話:管理無定法。海爾做這種“小微化”的探索,應當肯定它是一種非常有益的企業探索轉型的類型,盡管它還不能作為一種唯一的模式或者典范。在當今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,像海爾這類大規模制造企業千方百計避免“大企業病”,提升組織應對市場的靈敏度和競爭力,更好激發員工積極性,這種努力,值得所有公司借鑒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、消費者需求的轉變,中國的企業都面臨著轉型的問題,但如何轉,其實是沒有一種統一模式的,大家都在摸索著前進,因地制宜,因時制宜,因事制宜。學海爾,一是學不斷進取的改革精神,二是學克服大企業病的組織變革,三是學“人單合一”,將每一個員工和市場相連接。
彭賀:海爾的轉型重新定義了四個角色或關系:
一個是重新定義了“員工”,把以前被動聽命的員工,變成“自燃型創客”;
二是重新定義了“管理者”,從發號施令的角色變成“服務平臺的搭建者”;
三是重新定義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,讓相互博弈變成合作共贏;
四是重新定義了員工和企業之間關系,由員工提供服務、企業發放工資,變成員工提供服務、顧客提供費用,實現“我的價值我創造,我的增值我分享”。
Copyright © 2016-2017 溫嶺榮安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浙ICP備16019975號
聯系電話:0576-89962223 手機:15068613226 郵箱:235910802@qq.com 技術支持:臺州云企網絡